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《晚邮报》近期再次将齐沃置于显要版面,这是在短时间内的第二次如此操作。报道中指出,媒体连续几天跟踪了国际米兰的季前集训后,将齐沃与著名的铁血教练孔蒂相提并论。文章形容,两位教练都将夏训营打造成了“军事基地”,训练强度之高令人咋舌,球员们仿佛置身军营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和挑战。
在7月的一次专访中,《晚邮报》曾向齐沃抛出问题:“您属于哪种类型的教练?”齐沃的回答斩钉截铁:“有些事情可以民主协商,但有些必须由我做出决断。”而训练,显然就属于后者。他对训练有着严格要求,对任何偷懒行为零容忍。早在他执教帕尔马时,仅几次训练就让跟队记者感叹:“这简直是魔鬼的训练营。”可见他对纪律和执行力的极致追求。
意大利媒体指出,齐沃执教国际米兰初期,已展现出强烈的个性、坚定的意志力,以及那种表面儒雅、内里刚硬的独特气质。曾作为后卫驰骋赛场的他,踢球风格强悍,绝不妥协。当年他在头骨骨折仅77天后就重返球场,戴着头盔头槌破门的场景,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。这种“外柔内刚”的风格,也贯穿到了他执教的理念中。
齐沃曾称,他在国米进行的是“温和的改革”,但从实际执行来看,尤其是夏训前十天,球员们的体感可谓与“温和”二字毫不沾边。他的“魔鬼训练”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。首先是训练时长的显著延长。在前任小因扎吉执教时期,一节训练课一般控制在一小时,即使在夏训期间,也多数是一日一练。然而齐沃上任后,将单次训练时间延长至至少一个半小时,并且每个训练日都安排两次训练。此外,他还增加了课前热身的时间,这段热身甚至不计入正式训练时间之内。这种制度之下,过去自愿加练的球员几乎绝迹——训练结束时,体能早已透支,没人还愿意额外加码。
展开剩余57%其次是训练节奏的提升。《晚邮报》指出,齐沃强调训练中的快速节奏。他要求球员在场上思维加速、逼抢迅速、传带流畅,每个动作都要更加果断、更有侵略性。在训练基地阿皮亚诺,队员们为了满足他“再快一点”的要求,常常精疲力尽。这种节奏型训练对体能的消耗极大,远非匀速训练可比。在入职发布会上,齐沃就明确指出,他希望球队打出“更快的速度与不可预测性”。这种理念在世俱杯比赛期间也有体现。例如苏契奇在无人逼抢的情况下选择了凌空垫传,只因为教练强调“加快出球速度”,虽然一度配合失误险些酿成险情,但这种战术倾向已悄然渗透至队员的习惯中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高压训练若能持续贯彻,或许将带来质变。
第三个关键要素,是齐沃在“魔鬼训练”之外,也非常注重与球员之间建立深度沟通与情感联系。他在这一点上和孔蒂颇为相似。众所周知,国际米兰阵中老将众多,地位不轻,若教练训练手段过于激进,极易引发抵触情绪,甚至导致更衣室内讧。但齐沃似乎深谙平衡之道。他像孔蒂一样,不仅以身作则,经常是第一个到场、最后一个离开,还会亲自下场参与对抗训练,身体力行展现态度。他甚至在烈日之下与球员并肩训练,绝不“躲清凉”,这一点大大赢得了球员们的尊重。
同时,他也注重“多沟通”,常在训练间歇与球员进行一对一或小组交流,这种频繁的互动不仅增进了理解,也让队员们更愿意服从指令,接受高强度训练。正如《晚邮报》总结的那样:“齐沃正努力与球员建立真正的共情。”即便国米球员尚未完全习惯每天两练的节奏,但目前为止,他们虽身心疲惫,却士气高昂。
总而言之,齐沃在国米的夏训极具强度,其执教风格在许多方面与孔蒂不谋而合。当然,这样的高压训练也伴随着一定风险。若球员身体未能适应节奏,或许会影响热身赛成绩。比如那不勒斯也实施了同样强度的训练,结果在热身赛中竟被意丙球队打得一平一负,引发外界批评。
但站在恢复士气与重建意志的角度来看,对于刚经历欧冠决赛失利的国米而言,这种“以汗洗耻”的方式,或许正是最有效的疗愈手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